2023 年也迎來年末啦,今年的立冬 The Beginning of Winter 就在國曆 11 月 8 日,也意味著寒冷的季節也即將來臨,太陽黃經 225 度,秋去冬來,冬季開始以立冬為準,民間習俗以此時進補,意指一年辛勞,歷經寒暑,體力衰弱,進補以恢復元氣。
文章目錄
立冬時間
霜降落在每年國曆的 11 月 7 日或 8 日。2023 年節氣立冬的日期是國曆 11 月 8 日星期三;2024 年則是 11 月 7 日星期四;去年 2022 則是 11 月 7 日星期一。
立冬典故習俗
此節在中國古代很受重視,黃帝必親率文武百官到城北祭冬神,還要賜予棉袍衣物等,此時水稻收割已全部結束,所以農諺云「立冬青黃割到空」、「立冬收成期雞鳥卡會啼」。作物收割後收藏起來,民間習俗以此時進補,意指一年辛勞、歷經寒暑、體力篩衰弱、進補以恢復元氣。立冬節氣偶而還是會出現大太陽的時候,所以有句話「 10 月小陽春」,就是這個意思。
立冬諺語
- 立冬,補嘴空
立冬日,臺灣人的習俗,立冬日要進補,一般是吃麻油雞酒或者是四物仔、八珍、十全等。 - 立冬過,稻仔一日黃三分,有青粟無青菜
台灣中南部地區二期稻作到立冬時皆可收穫。 - 立冬收成期,雞鳥卡會啼
收成期間,放飼的雞及野生的鳥有穀物可吃,喜而好啼。 - 稻成熟,入冬田頭空
稻米成熟收割了,田裡就會出現「剃光頭」的景象
立冬傳統進補料理
寒冷的天氣是最適合食補的時候,為了補充營養,要適當補充一些高熱量的食物,才不會受寒,但立冬建議不要一次食用過多,要讓胃腸道逐漸適應,才不會因過度進補而造成消化不良,可以吃用溫和易消化的粥類或紅棗湯,也可以適當補充根莖類食物,能促進腸道蠕動、提升免疫力。
- 燉米糕(糯米內放龍眼乾、加酒,燉成米糕)
- 炒麻油雞(或煮雞酒)
- 補藥酒(在立冬前三個月,浸泡「補藥酒」,「立冬日」開封啟用)
- 薑母鴨
- 羊肉爐
- 栗子
- 生薑
- 南瓜
- 皇帝豆
- 紅棗
- 烏魚
立冬習俗活動
- 建醮
台灣一入十月即有「謝平安」的宗教活動,就是「建醮」,其目的無非叩謝上蒼,也祭拜祖先及無主孤魂,豎燈篙、放水燈就是召請的訊號;而普施時,獻供的祭品充分表現收成後的感恩心意,基本上是崇德報功的禮意,保存了素樸的年終祭典的狂熱氣氛。 - 水仙尊王
對農民來說在民間 10 月「謝平安」的建醮活動,與農曆 10 月 10 日 水仙尊王的祭日,都是很重要的節日。因為好心的水仙王還會將白腹魚、烏魚、土魠魚驅趕過來,讓大家過個年年有「魚」的好年冬。
立冬禁忌
- 立冬天氣寒冷,不宜過早外出
古代俗話說「立冬一日,水冷三分」,表示立冬是非常寒冷的日子,寒冷的氣溫和短暫的白天時間會讓人們更容易感受到寒冷。 過早外出可能會讓人暴露在寒冷的天氣中,容易引發感冒、咳嗽和其他健康問題,長輩如果太早出門,心血管收縮會比較不舒服,建議當日需早起者建議要多穿衣服、注意保暖! - 不宜飲用大量熱水
千萬別覺得天氣冷就要多喝熱的!立冬是極寒日,喝過量的熱水容易讓身體磁場忽陰忽陽、忽冷忽熱,身體溫度起伏過於頻繁且溫差過大,容易導致身體不舒服、頭痛等症狀。 - 忌洗熱水澡過久
傳統醫學認為人體的健康與自然界的陰陽五行關係密切,立冬是陰氣開始增強的時節,洗熱水澡過久陽氣會下滑,而且冬季空氣乾燥寒冷,皮膚容易變得乾燥和敏感,長時間泡在熱水中可能導致皮膚水分流失,還可能會導致皮膚乾癢、脫皮。另外還有長時間待在熱水後出來時,一瞬間暴露在寒冷的室外溫度對身體的循環系統和免疫系統都會影響。 - 忌運勢動激烈
立冬天氣較寒冷,過度激烈運動會讓人體的陽氣流失,除了容易讓身體受寒,也易導致心血管收縮劇烈,老人還可能會有心血管疾病發生。適當的體育運動是強身健體,但劇烈的運動過後心跳容易加速、血壓升高 ,在立冬這種寒冷季節特別容易發生危險,所以建議在立冬這一節氣中一般人不要從事激烈運動。 - 不宜熬夜晚睡
秋冬陽氣漸衰,陰氣開始增長,一天晚上21點開始就是陰氣的開始,如果熬夜或睡眠不足,可能會擾亂身體的陰陽平衡,影響健康,所以建議早睡早起,較長的睡眠時間才能補足精氣,增強身體的免疫力,也提高對寒冷的抵抗能力。 - 忌日曬過長
立冬後少有暖陽,千萬別貪婪過多的日曬,在陰冷季節中過度長時間的暴露在太陽下,會消耗人體的水五行,影響財運。 - 忌小疾不治
冬季是人體陽氣收斂、陰氣旺盛的時候,非常容易遇到感冒、咳嗽、頭疼..等等的「小疾」,人體在寒冷的冬季時更容易會受到外界寒冷刺激,免疫力也相對較低,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累積成老毛病。